沈悠目光變得幽深,唐之前各朝代的人耳朵都已經豎起來了,好奇極了李世民還能弄出什麼妖蛾子。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征高句麗,雖然取得了勝利,卻仍因未能滅高句麗而後悔。回師之後,看着浩浩蕩蕩的大軍疲憊不堪的樣子,唐太宗感慨歎息道:“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此行也。”即召魏徵的家人到行營,賞賜、慰勞裴氏,立命馳驿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并重新給魏徵立起墓碑。】
真,聽完這一系列,衆人的感情是複雜的,怎麼覺得李世民是愛欲其生,恨欲其死的人呢?這高興就給人寫碑文,不高興就把人墓碑都給推了,是正常皇帝會幹的事?
【其實二鳳出征高句麗這個事不是沒有人勸過他的,隻是誠如魏徵在《十漸不克終疏》中所寫,到了晚年的二鳳不可避免的犯了一個君王最常犯的錯過,聽不進别人的勸。再有理的話,不是如魏徵那樣有理有據,常年勸他的人,他聽不進去。】
【正因如此,貞觀之治在後世不少人看來,随着魏徵去世後,也漸漸衰敗。魏徵是大唐的标杆,他在那兒,能讓李世民的皇權有所約束。其實,不僅是魏徵,那些在李世民身邊能夠向李世民進言勸谏的人,如長孫皇後,王珪,随着他們一個個的離去,失去這些人對李世民來說不僅是精神上的傷害,也是對大唐實質上的傷害。】
【從李世民的表現中我們不難看出,他擁有一個明君所有的特質,胸襟寬廣,有膽有識,目光長遠,善納谏言。可同樣,他也具備一個普通人的缺點,暴怒,愛憎分明的同時,也時常以一己之喜好行事。】
【魏徵就像是他的一杆尺,無時無刻不提醒着他不能越界。魏徵一死,縱然大唐再有谏臣,也不再是如魏徵一樣有着經世治國之才,對社會有着敏銳的洞察力,又怎麼能讓李世民再如同對待魏徵一樣的接受他們的監督。】
【魏徵在李世民想要令天下大治的時候下碰上了李世民,也就得以施展他的畢生所學,李建成之死對魏徵來說是好也是壞。壞在于,他所追随的人終是敗了;好在于,他碰上的是李世民,哪怕他曾想過要為李建成除了李世民,李世民本着愛才之心,也為當時的局勢選擇留下魏徵,也為大唐留下一道璀璨無比的星光。】
【後世欲效仿魏徵者不在其數,還是那句話,類李世民者卻再也沒有。無數人羨慕魏徵,羨慕他能遇上李世民這樣的君王,讓他得以青史留
名。宋史中趙顼,也就是宋神宗曾說過,“唐太宗必得魏徵,劉備必得諸葛亮,然後可以有為,二子誠不世出之人也”。】
【這是對魏徵最大的肯定。”臣願為良臣,毋為忠臣”的這句話,魏徵得償所願,善終而極盡哀榮,為人臣的追求,他得到了。他和李世民之間的君臣遇合,千古難為。為後世所求卻不可得。】
确實,無數的臣子們聽着魏徵所為,哪一個不垂涎三尺,恨不得自己所追随的君王都是李世民。
突然有些理解為什麼在李世民死後依然有無數人懷念李世民,不僅是天下人,哪一個讀過李世民的事迹的人,從口口相傳中得知李世民是個怎麼樣的人的人,能不希望自己能再遇上類似的李世民?
大唐白月光,他何止是大唐的白月光,更是後世曆朝的白月光。哭!為什麼他們不是生活在唐朝?為什麼他們追随的君王不是唐太宗?
秦始皇反思了自己,他或許也該開始學着納谏言,當然,這些所謂的谏言,絕對不能隻聽一家。該用個什麼辦法才能聽到天下人的心聲?
如今他手下的官裡,有懂得百姓之苦,又有治國之才的人嗎?
劉邦就不愁這個了,他現在什麼都不需要幹,隻要讓别人動就好。
劉徹頗是自傲,"身為臣子,不過是做了本分的事罷了,不足為奇。"
他又不是什麼都不懂的人,如今他最需要做的就是好好的積攢力量,把匈奴打敗,打服。
楊堅擰緊眉頭,魏徵的功勞聽起來很大,卻也是因為李世民用得好,也不是不能用,卻無須過于急切把人尋來是吧。
如今就連李世民都在他手裡,究竟要殺或者不殺,全在楊堅一念之間,别的人,楊堅何需再操心。他的大隋裡難道不是人才濟濟?
李世民聽着天幕說起那一個自己竟然把魏徵的墓碑都給推了,尴尬是真尴尬,可除此之外,天幕何嘗不是肯定于他對魏徵的信任與重任,更為後世所羨慕而不能得。
魏徵,魏徵,他得要用-->>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世子她有上億負債 少年歌行同人合集 [綜英美]羅賓鳥自救守則 [大唐]我的皇帝堂妹 帶着遊戲去種田[聊齋] 固倫鹹魚公主[清穿] [原神]征服世界從送外賣開始 夠甜 洪荒之截教大師姐 當原裝黛玉有了花神圖鑒 前方地獄,君若往前,吾願從之 漂亮笨蛋[無限] [綜]做短刀還是保命要緊 [全職 安科]榮耀前任聯盟 HP寂靜之聲 熱吻小甜莓 雅威之妻[希伯來神話] [主咒回]我的組織真的是空殼啊 豪門親媽,在線訓崽 錯認宦官當親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