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隻需派遣一能言善辯的謀士稍加挑撥,便能令幽州的局勢變得混亂,從而給自己争取更多的準備時間。
"幽州動蕩,冀州也不太平。"荀爽忽然以手扶額,面露憂慮之色,"冀州去歲蝗災,糧食欠收,而今又瘟疫四起。我剛收到信,族中子弟商議之後,決定離開冀州,舉家遷往一處安逸之所躲避禍亂。”
荀彧把族人遷去冀州,本就是為避穎川兵禍。他去之前,聯絡人還是冀州牧韓馥,等他拖家帶口抵達目的地後,韓馥已經涼了,來接待他的人換成了笑眯眯的袁紹。
投誰不是投?袁紹名頭更響,天下士人皆向往之。
然而默默觀察一段時間後,荀彧卻做出了放棄袁紹的決定。
汝南袁氏本身就是頂級士族,擁趸衆多,分成了河北與河南兩派互掐。河北派是冀州本土土人,以沮授、審配和田豐為代表;河南派由颍川人與南陽人組成,以辛評、郭圖、許攸和逢紀為代表。
袁紹能得到冀州,穎川人荀谌居功至偉,是他在公孫瓒發兵冀州、韓馥被吓得六神無主之際前去遊說,一通忽悠後成功說服韓馥拱手讓出冀州。
但事後為了拉攏冀州士族,袁紹卻對河北派委以重任,等河北本土勢力逐漸壯大,他又扶持起河南派制衡,如此折騰幾次後,兩派之間勢同水火,針鋒相對,很多時候,他們竟然會單純為了打壓對方而反對某些提議,絲毫不顧提議本身的對錯,搞得一片烏煙瘴氣。
袁紹頭痛不已,最後幹脆選擇誰也不完全信任,開始培養自己的三個兒子與一個外甥。
此舉埋下了天大的禍根。謀士們為求更大的利益,紛紛選邊站隊,支持某位公子,從此之後掐得更加厲害了。
袁紹還沒當上皇帝呢,他的兒子們倒是提前開啟了對“太子之位”的争奪。
荀彧是個多通透明白的人,深知如此局面,繼續在冀州待下去,荀氏不但不會有好前途,反而會卷入奪位的漩渦中,給家族招緻禍患。
然而想走容易,選對去處卻并不容易。來來回回搬家隻能算小事,重要的是荀彧為了自己和家族的名聲,也不能總反複跳槽。
選擇新主公需得慎之又慎,堪比同年代的女性擇偶,嫁過去之後除非丈夫咽氣兒,很難和離再嫁。
荀家目前還活着的,輩分最高名望最盛的就是荀爽。荀彧給荀爽寫信求助,荀爽客觀地陳明利弊後,再三強調此事交由荀彧自己抉擇,不必參考他的意見。他選擇跟呂布走,隻是因為想暫借并州軍的威勢庇護,找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養老罷了。
收到回複的荀彧斟酌再三,最終決定去找荀爽彙合。
荀爽此刻發表對于冀州局勢的感慨,明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蔡邕聽出來了,進入閉目養神的模式。
他對誰來投奔呂布都毫無意見,現在他隻想認真做學問,之所以應了賈诩之請坐在這兒,僅是為了給唯一的女兒蔡琰壯壯聲勢。
蔡琰守寡後暫時不願再嫁,呂昭有意招攬,二人一拍即合。
蔡琰也聽出來了,她莞爾一笑,拎起茶壺給蔡邕和荀爽看茶。
高順……什麼,高順竟然也在這裡差點兒忘記他了
他從一開始就把自己搞成了沉默的背景闆,安靜地坐着安靜地聽,沒發表任何意見。
至于賈诩,他必須聽出來,作為呂布目前最倚重的軍師,荀爽的話就是說給他聽的。
但他其實也無所謂。
呂布目前僅得一郡之地,他跟荀攸倆人将将能忙得過來,将來地盤擴大至一州,兩州,更多州……需要的人才隻會成倍成倍往上翻。
嫉妒心泛濫,把旁人都擠兌走,結果就是他的工作量直線上升,加班加得光掉頭發。
賈诩多聰明一個人,才不幹這種傻事,巴不得來多點人幹活。他隻需要明确自己在那父女倆心裡的地位是什麼,然後一直保持住就行了。
千頭萬緒于心中閃過,賈诩面上絲毫不顯,表情十分自然地轉為憂慮,“冀州也有瘟疫?荀公可否詳述"
荀爽"……"賈文和是有些裝傻天賦在身上的。
反正荀爽的目的隻是點出此事,令所有人心裡有個數。現在目的達到了,賈诩問瘟疫,他便直接把信内關于瘟疫的段落複述了一遍。
大緻意思是冀州地勢平坦,人口繁多,瘟疫爆發得猝不及防,幾乎是一夜之間,黃河兩岸就傳開了,家家戶戶都有病倒的人,路邊堆滿了屍體。
災難總是接踵而至————蝗災緻使糧食減産,很多貧苦人餓死,死後屍體無人收斂,遭蛇蟲鼠蟻啃食,成為滋養細菌的溫床,導緻瘟疫爆發,死的人更多了,種地的人更少了,糧食繼續減産……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我在星際神話複蘇 步步嬌 日抛型人設 少年大将軍 夫人她馬甲又轟動全城了 萬道龍皇 七零嬌軟真千金 國寶級學霸 重生七零末:小媳婦威武 如珠似寶 太子殿下躺平日常 七十年代海島嫁夫 過分深情 七零年代懶媳婦 帳中嬌妾 偷摘小茉莉 混沌天帝訣 望族嫡女 九皇子傳 雀登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