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勇氣三部曲讀完了:《被讨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拒絕的勇氣》。
其中的一些觀點,我認為對于我的生活挺有啟發的。
比如,課題論,阿德勒讓我們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别人的課題。
比如,否定原因論,否定精神創傷,采取目的論。
比如,不要尋求認可。
比如,不要執着于自我,而要對他人給予關心。這樣才能找到“共同體感覺”。
基督教祈禱文:“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别。”
在《被拒絕的勇氣》的開篇,我就碰到了和我有共同困惑的人,他問:怎樣面對無人理解的絕望和痛苦?他說,這種感覺總在和單位同事開開心心地喝過酒以後,在回家的路上襲來。荒唐無由的空虛在回家的路上湧入心頭。雖然他擁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擁有深愛的妻子兒女,但是失望的感覺依然有增無減。
他說,好不容易找個人來訴說他的這種感覺,但總是得不到對方的共鳴。
《被拒絕的勇氣》這本書回答他:“萬事虛妄人生短暫,人們不可能知道将會發生何事。死亡這件事情不知道何時降臨,但是一想到這件事情,就會不安。你的絕望與失望就是在這種空虛和不安中産生的。但我不覺得是它找到了你,都是你自找的,才會看清楚為何這些會發生在你的身上。
無奈的空虛來襲時有一定的模式。
不要把與朋友和家人愉快的相處當作逃避空虛的手段。雖然一想到将來你就會不安,但是你不要為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煩惱,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即可。
工作的時光專心緻志,和家人相處的時候就享受相處的時光。
空虛襲來是因為沒有集中思想。
人生雖然有限,但漫長得足夠你去好好生活。”
我才發現我的絕望與失望來襲的時間段也有固定的模式,以前是黃昏時刻:讀書的時光是放學後,工作後是下班後,或者一個人走在外面,或者一人呆在家,通常都是獨自一人的時候。
可是我從來沒有準确描述過這個感覺,直到我看到了這本書,看到了别人的困惑。但是絕望與失望這兩個字我也不确定用來描述我的感覺準不準确,我認為我的感覺是一種習慣性的“悲傷”。
阿德勒的目的論一定會認為我這種悲傷是有目的的,不過我不知道目的是什麼?
不過我選擇相信書中給出的建議,專注于自己在做的事情,不必有太多的擔憂未來。
想比于已經發生的過去,還沒有到來的未來,此時此刻更值得珍惜。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救命周小劍 香軟老婆:他上瘾了 暴打小醜,就你主持的百鬼夜行? 港綜:開局死靓仔南,鄰居馬小玲 以身弑天 網遊之我在遊戲裡封神 我就出個山,世界為何那麼慌 錯位到民國,艱難險阻多 春過遼河灘 緻命遊戲後遺症 穿成冰塊臉雇主的阿姨,我懵了! 蒼生之天地棋局 穿越成了一隻妖,我要做妖神 明偵探陸用 我被拍賣行裁員後,反手坑死老闆 開除學籍後,暗影滅考場震驚全國 快穿:萬能嬌他太能裝 諜戰:開局我在憲兵隊簽到 眼睛一閉一睜,無限我來啦 拒絕退親!王爺夜夜爬牆哄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