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考……考。”可憐朱元璋一個六旬老漢,看到那麼多個記不住的各種考試,已經陷入了沉思。
本來,作為現場中唯一的新人,金幼孜是在戰戰兢兢的思考着,自己是不是應該向前輩們打聲招呼的。
但是,此刻,他的魂魄,已經被那各種各樣的“考試”給奪走了。
他的腦海,也在那回響着那叫人不寒而栗的聲音:考……考……考……
傅友德安靜如雞的喝了一杯茶。
好的,現在不講靖難,沒他們什麼事。可以隔岸觀火了。嗯,等這段說完,陛下弄明白了,大明的文治,也要為之一振吧。郁新則在研究着那:
"各省作文題目,還有那江蘇卷……這是像我們這樣,各省鄉試題目都不一樣吧。""這倒是和咱如今一模一樣呢。"老朱撚須得意,"咱這考試制度,也是很先進的。"【今年全國高考報考人數達1291萬人,再創新高】大家被狠狠一創。
被創得最厲害的是誰?
看那朱元璋、朱棣、郁新,臉色齊刷刷慘白一片,就知道了。
【去年的211名校錄取率,除了北京、上海、天津這三個特殊直轄市,其他的省市錄取率大多在5%左右。985學府就更稀少了,在1.5%上下徘徊。
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啊!】
老朱叫了一聲:"算,給咱算,到底有多少人!"
朱權當仁不讓了:“211是64.55萬,985是19.36萬。”
朱棣幽幽道:"……這好像還是比較好的學校的生員,那些差的學校,沒有算在内。爹,這985、
211,不會對标的是咱們的國子監吧?"
老朱眼前一片片地發黑。
"這麼多人……還是一年……朝廷哪有這麼多位置?"
"應該……”朱棣也磕絆了一下,"應該也不是全去朝廷當官吧?或者他們将各地的吏員也算上?
“可是吏員也用不着那麼多啊!”郁新頭皮發麻。他這戶部試尚書,已經感覺到這擔子他挑不起了。
【Up現在已經回憶不起來當
年高考備戰時候的情形了,隻記得倒計時一百天,父母在耳邊諄諄教導,你必須努力,要全力以赴,一考定終身。
現在的說法變了,說它隻是人生的一個站點,我們要提倡素質教育,摒棄應試教育,賺錢靠人脈不靠死讀書,多的是大學專業和就業方向風馬牛不相及的人……etc
但無論高考有多少弊端和不足,你都得承認,它也依然是現如今,最公平的、給最大範圍的普通人提供改變命運的平台。】
本來覺得自己不應該說話的金幼孜,此時忍不住了,唏噓道:“是極。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1]
【今年高考,up看到最唏噓的一個新聞是,高考命題組老師說像“冰激淩”這種詞彙,是不可以出現在全國卷裡的,很多農村的孩子沒見過,沒法答。
真的很震撼,up雖然也是一個小鎮走出來的普通人,18歲高考以前沒見過飛機,沒坐過輪船,但總歸在課本裡,在電視裡看見過。
然而2023年了,即便是像我這樣平凡的人的起點,在那些偏遠、不發達地區的同胞眼裡,也算出生在羅馬了。】
别說了農村的孩子們了,大明的皇帝也不知道這"冰激淩"是什麼啊。
郁新皺眉道:“我們考四書五經,自然是考裡頭最精深的知識,這樣才能為國掄才。他們若是不熟讀、全讀,那自是他們學藝不精,眼界不廣。如何反要顧着一些人,沒看見書,便不能考?天下豈有此理?"
"讀書費時費力費錢便在與此了。"朱棣說,"四書五經易得。隻是其餘的集注,便難了。家中能有一套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想必已經是富裕人家了;若是家中沒有,又想要看,隻能想方設法,借書抄書了。"
“未來兔朝的冰激淩,便相當于我們的史書。"老朱這時候突然說,"集注這種東西,夫子還會講;而史書,太多太雜,學也學不盡。更别提,許多人,甚至看也沒看過。"
他歎了口氣。
"讀史好啊。可惜,太多人沒法讀到了。"
【高考到現在經曆了很多次改革、摸索,考試科目變換,考試次數變換,錄取方式調整,志願填報規則改變,每次都會引發巨大的讨論。
>此外,還有什麼圍繞小升初、初升高的擇校費、學區房制度、搖号制度等等經久不衰的争辯。此類問題的核心其實隻有一個:
——我們在追求盡可能的教育公平。】大家對着這一段内容,陷入了很深很深的沉思。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頂流他姐是社恐,但有錢 侯門惡婦(穿書) 任務又失敗了 繼承垃圾星後我召喚了玩家 盛唐小女官 雨溺 漂亮親媽七零養娃日常[年代文] 我有一座美食城[基建] 網遊真香指南 小皇子今天被滅國了嗎 如初似錦 在男團選秀假扮海外選手 正道魁首是如何養成的 厭春花 我的妹妹不可能這麼狗 科技強國,向秦始皇直播四大發明 被大佬們團寵後我野翻了 我的植物園爆火全網 那個姓霍的瘋子 我在香江當神算[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