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内觀以後開始修假觀了,就開始曆事煉心,安忍順逆的境界。一個人開始内觀以後,開始向外曆練的時候,順逆都要安忍。所以,一個人内觀以後,在向外曆練的時候,很重要,對這種快樂痛苦的感受都要收起來。這個感受是最壞事的。如果你太重視快樂痛苦的感受,它會刺激你的想象,它會誤導你。因為這個感受是前生業力牽動的,你太在乎感受,你就被過去的業力牽着走了。所以這個“着忍辱衣”就是說,你把這個六根感受要收起來。
最後“入慈悲室”,發起大悲心。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這個大悲心是自然而發的。我們前面說過安樂道、解脫道、菩提道,這個解脫道很關鍵。凡夫的差别,是從有相的安樂的角度。你是修布施、你是修持戒、修忍辱得到了快樂,那有差别。你看布施成就富貴,持戒是尊貴身,忍辱是莊嚴。有為的差别我們不談,我們談聖人的差别。《金剛經》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這個地方要注意了!就是說,你當初從三界的快樂你是怎麼解脫出來的?也就是說,你這個空性的智慧是怎麼修的,會影響到你後面的走向。這個空性是怎麼修的,很關鍵。如果你這個空,比如說阿羅漢的空,他等于是心外求法,他離開了一念心性修無常無我,然後創造了一個涅盤寂靜的假相,他自己的心就住在那個假相。這種空,他就很難發起菩提心了。如果你這個空是内觀而來的,你觀照你一念心性很多妄想,但是這個妄想隻是個表層;你再往内觀進去,回到生命的原始點的時候,發覺一念心性本來清淨。這種空,你自然會發菩提心。
所以諸位!你這個空性有沒有修錯,你可以很簡單地判斷。你現在遇到煩惱、遇到障礙,開始修空觀。修空觀很快就會把你從緣起法帶走,就回到一種無相的境界,你至少會跟有為法切割,這個是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這個空觀越修越久,你發覺出現兩種情況:第一個,不樂修善,你對有為善法不感興趣了;第二個,忘失大悲,你看到衆生在痛苦當中,你沒感覺了。我要提醒你:你要注意,你這個空觀有問題了。就是說,你這個解脫道跟菩提道未來很難銜接了,你走上了解脫道的一個分岔的道路去了。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指标。
三乘共坐解脫床。空觀的智慧是每一個人要修的,但是你是怎麼進入空性的,它的方法很重要。如果你是操作無常無我進去的,你以後要出來就很難,而且你未來要銜接也有困難。如果你的空觀是内觀而成就的,你的空觀是從内心啟動的,你這個空觀修進去,你一定會發菩提心。一定會,自然地!恭喜你!你走上了一佛乘。
所以諸位!安樂道到解脫道,問題不大,障礙也不多。但是從解脫道到菩提道,請大家注意,這一塊是非常關鍵,因為影響到你未來成佛的速度了。這個地方的歧路最多。就是說,你在有為諸法得到痛苦的時候,你是怎麼把空性現出來的?如果你今天是心外求法創造一個空性,這個空性現在會給你安樂,未來會變成障礙。
為什麼《法華經》要事先學?你說,欸,《法華經》,成佛的法華!沒事,我先把安樂道、解脫道——有相的因果、無相的空性修完了,再來學《法華經》。晚了!太晚了!你沾了滿身的法執,你聽《法華經》你也聽不進去了。要不然怎麼佛陀說法的時候五千比丘、比丘尼退席呢?法執太重啊!來不急了!
諸位!你從現在開始,先把空觀修好。什麼是空觀?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内在的清淨心,而不是虛空,不是一種空性的相狀。你這個空觀未來要跟假觀、跟菩提心要能夠銜接得上。這個關鍵在這!所以,學《法華經》為什麼不容易走上偏差的道路?它一開始從解脫道的時候,就讓你走上一種正途了。所以你修空觀,然後産生忍辱,自然生起大悲心。
這個還是前半段的迹門,“約迹門開權顯實”。
丁二、發起功德。
一心三觀,後面它這個修三觀,再憶念佛陀的功德,那就不是大悲心了,那叫菩提願。我們看下一段。
二、諸佛護念,植衆德本,入正定聚,發救一切衆生之心。
前面的“坐法空座,着忍辱衣,入慈悲室”,是迹門的<法師品>。這個地方是本門的<普賢菩薩勸發品>,最後一品。
就是說,你如法地修學内觀的智慧,安住清淨心,觀照十如是,最後發起菩提願,有四種功德:
第一個,得到諸佛護念。諸佛為什麼護念你呢?蕅益大師解釋,因為你跟佛陀走到了同一個家裡面,就是得到同體法性的加持。諸位!你學《法華經》以後會有什麼差别,你知道嗎?當然你可能往生,那更好;即便你不修淨土,即便你不往生,你未來會生長在佛陀的世界(後面會講),因為你提早進入佛陀的知見。
也就是說,你作為一個乞丐,不是趕快去賺錢,而是先回家。你等于是直接進入佛陀的家,“真是佛子”。本經說了,就是說你修《法華經》,乃至一念的信解,佛陀贊歎你:“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你是佛陀的真實的兒子。我們是佛陀的兒子,但是現在是怎麼?在外面流浪的兒子,沒有回家的兒子。你學完《法華經》以後,是一個回家的兒子。所以能夠得到諸佛護念,你生生世世生長在佛陀的這種攝受的因緣。
第二個,植衆德本。你能夠曆事煉心,通過假觀能夠積集廣大的資糧。
第三個,入正定聚。你能夠觀照一念心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有這種智慧的善根。前面的植衆德本偏重福德力,這個入正定聚表示是我們的善根力。
最關鍵的是下面這句話:“發救一切衆生之心。”你很自然地發起菩提心,很自然。
我說實在,諸位!你現在聽《法華經》,如果你把《法華經》聽完以後,經過四年或者五年聽完以後,我建議你做一件事情,你再去受一次菩薩戒。再受一次菩薩戒,你會發覺,你發的願跟你之前什麼都不知道所發的願是完全不一樣,你得到菩薩的戒體也不一樣。你以前隻是叫做善念,“衆生無邊誓願度”,反正師父叫我發我就發。但你再受戒的時候所發的願,是從内心的觀照而發動出來,那是堅定而圓滿的力量。
《六祖壇經》有一個公案,說是南嶽懷讓禅師去參訪六祖大師。懷讓禅師其實那個時候學過唯識、中觀的大乘的思想,但他覺得有點不究竟,就去參訪六祖大師。六祖大師,那個高手見面,廢話不多,直接導入核心思想。他隻問他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你一個人有沒有在修法華内觀的思想,這句話一問就知道了。他答不出來。答不出來表示他沒有在内觀,他的心還是在修法。你今天修個念佛、楞嚴咒,明天修個什麼布施、持戒。你的心都是向外追求一個法的力量來攝受你。所以你一聽到說,你從什麼地方來?就答不出來。
當然,懷讓禅師是很謙卑的,就留在六祖大師的座下跟他學了三年。學了三年以後他就開悟了。開悟以後六祖大師又問:你從什麼地方來?他回答說:“說似一物即不中!”一念心性是離言說相的,它沒辦法形容。你說它是空,也不對,因為它離相。你說它是空,它還有個空的相狀。它叫做清淨!清淨,嚴格來說,它不是染污,也不是清淨,它是離相。你說虛空是什麼相狀?虛空沒有相狀。你不能說,哦,虛空是清淨相。如果是清淨相,它就是染污相的對立面了,就落入對立了。虛空,隻能說它離一切相。離一切相,這個時候已經悟到了本體。
這個時候,六祖大師這高手繼續問:還有修證否?這個關鍵了。就說你那個清淨心是可以修證的嗎?跟因緣所生法是有互動的嗎?懷讓禅師說:“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雖然是清淨,離一切相,但是它怎麼樣?即一切法。這個關鍵了。
諸位!我們剛開始内觀的時候,是莫向外求。對不對?内觀真如,啟動我們内心的即空即假即中,清淨心,菩提願。但是這個菩提願到最後是怎麼樣?它可以跟外境互動,它一定能夠把你從“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拉到最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還有修證否?修證即不無!就是有修證。所以《法華經》的空觀的特色,它可以跟因緣互動,這是它的高明。
也就是說,你修《法華經》,等于是把解脫道跟菩提道一次修了;你不修《法華經》,你肯定在解脫道修行很久——從假入空,然後再從空出假,再發菩提心。所以,你本來是要三階段修學,但是你修了《法華經》以後,你那個空性的智慧,它的好就好在哪裡呢?它能夠跟外境産生互動。它那個空,不會在面對人事的時候得到破壞。這個就是《法華經》的思想。因為它是本來的東西,它不是你通過修行去捏造一個相狀,然後你住在這個相狀。那這是個方便門。
所以,《法華經》認為應該是從内觀而到外轉,“以觀心故”,一切的“惡覺不起”,“心數塵勞,若同若異,皆被化而轉”。就是說,當我們開始先内觀、随後啟動清淨心菩提願以後,開始去轉化外在的因緣。整個《法華經》就是說,你修空觀的時候不怕,你不會偏空。因為它最後的空觀一定會發起菩提願,因為它是向内安住的。
我們整個《法華經》的修學,三個階段:安住、觀照、發願。這個三個是一體的,同時的。
甲二、淨土門。乙一、堅固信願;乙二、圓滿佛号。
我們看第二個,淨土門。
前面的三階段的修學,是講到聖道,一種成佛之道。我們現在講淨土門。就是說,我學了《法華經》以後,對我念佛往生到底有什麼幫助?我們來看看《法華經》跟持名念佛互相結合的好處在哪裡。
乙一、堅固信願丙一、心性本具;丙二、随緣顯現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火影:鳴人的叛忍老哥 太子妃掐指一算,瘋批殿下心驚膽戰 裴先生的獨家複仇 末世來臨前,我收編大佬上交國家 斬鬼化境 穿越獸世,小雌性每天都在修羅場 請歸 穿書送系統,炮灰腳踩綠茶上位 末世之鹹魚小散修 逃荒種田:滿級大佬有空間 惡女快穿:絕嗣男主被釣成翹嘴了 愛在降臨時 凡人:别人修仙,我練武種田 穿越三國?不慌,我先拐走關二爺 白洞修仙 神隻:從哥布林開始 帝嬌 NBA:開局拉了,勇士跪求我回歸 姐妹先嫁我後嫁,她嫁兒子我嫁爸 寵妃這職業,必須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