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小說

鹦鹉小說>絲綢之路上的曆史風光:一帶一路上那些國家的地理人文(套裝10冊) > 第五章 草原之風(第1頁)

第五章 草原之風(第1頁)

第五章

草原之風

時光的淘洗剝去大量的曆史沉渣,同時又積澱出一批珍貴的文化遺珠。對一個民族來說,那些閃耀的珠光就是這個民族的鮮明特色。你看,一條美麗的“哈達”牽系誠摯的情意,一座古樸的敖包寄托人們的祝福,那達慕盛會激起了全民狂歡,白月節又預示着新的豐收之年。那潔白如雲的蒙古包、寬袍大袖的蒙古袍、雕飾精美的蒙古刀、營養美味的奶制品,均從衣食住行上反映了古代先輩們的生活智慧。一個民族的濃郁特色,便從這點點滴滴中閃現出來。

傳統美食

就像人生處處有驚喜,無論是在人潮洶湧的都市、偏僻荒涼的郊外,還是清新如畫的鄉村、日光充足的高原,一樣可能出現令人齒頰留香的美味食物——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去品嘗來自蒙古的傳統美食,去領略那獨特醉人的草原風情。

◎經典的白食

奶制品是蒙古牧區的傳統食品。蒙古人崇尚白色,認為白色象征着吉祥與純潔,因此稱奶制品為“白食”,也就是蒙古語中的“查幹伊德”。

蒙古的奶制品種類很多,如酸奶、黃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渣、奶糕等。酸奶在蒙古語裡叫“塔日嘎”,由鮮奶經過一段時間發酵而成,味道酸香适度有助于消化,是老少鹹宜的一種美食。

蒙古族日常小吃

黃油在蒙古語裡叫“沙日陶希”,因其耐餓、耐儲藏而成為蒙古人非常喜愛的一種日常食物。他們喜歡在夏、秋兩季使用傳統方法制作黃油:先将鮮奶倒入發酵桶内,攪拌後等待發酵,然後撈出浮在上面的脂肪和蛋白,過濾掉渣子,放入鐵鍋一邊加熱,一邊不斷攪動,待顔色變得微黃,取出冷卻即成。黃油可以說是鮮奶的精華,不但富含營養,還有安神明目、延年益壽的功能。人們把制作黃油剩下的沉澱物捏成小塊晾幹,為其取名“酥奶渣”。

左右會自然凝結而成。

奶豆腐在蒙古語裡叫“阿若勒”或“胡乳達”,是牧民們最喜歡的一種傳統食品,它的制作方法在不同的地方略有不同。最常見的方法是将鮮奶倒入容器内,放幾天待其自然發酵、凝結,然後倒入鍋内用溫火加熱,不停攪拌分離出乳清,等到凝固成稠粥狀後,再倒入木模,于陰涼通風處晾曬即成。人們喜歡把奶豆腐曬成奶幹,這樣既容易保存又保留了豐富的營養。

◎噴香的肉食

奶皮子在蒙古語裡叫“烏日莫”。中國元朝《飲膳正要》中有一段記載:“奶皮子屬性清涼,有健心清肺、止渴防咳等功能。”同黃油一樣,奶皮子也在夏、秋兩季制作,人們将鮮奶倒入鍋内用溫水煨煮,待将沸時攪拌,令奶生沫浮于表面,同時點些鮮奶,使奶汁中的脂肪凝結成一層黃色皮,再将皮取出,自然冷卻即成。此外,還有一種制法,可将鮮奶放在陽光充足空氣新鮮的室内,經過7~8小時肉食是蒙古人的主要食物,如手把肉、烤全羊、煮全羊、臘肉、卵石焖肉、蒙古八珍等,都是當地很受歡迎的菜肴。

奶茶

蒙古人經常飲用磚茶和奶茶,略帶鹹味的奶茶博得了很多人的青睐。奶茶在蒙古語裡稱為“蘇台茄”,烹制方法非常簡單:将水燒開,放入砸碎的磚茶,煮2~3分鐘後将茶葉濾出,再倒入鮮奶,加入一點點鹽,便可飲用。此外,酸馬奶、馬奶酒、羊羔酒也是蒙古人喜愛的飲品,他們将經過蒸餾發酵的酸馬奶制成了馬奶酒,這種飲料不但含有豐富的營養,還有補血助消化的作用。

流傳最廣的應該是手把肉了。顧名思義,手把肉就是用手抓着食用,上乘食材要屬兩歲的羯羊肉。人們将羊宰殺清理後,切成大塊下鍋煮,通常除了鹽以外,什麼佐料都不加,煮至七八成熟即可出鍋。出鍋後再用蒙古刀切割進食,其肉鮮嫩噴香不膻不膩。當然,隻有在草原牧區,食客們才能享受到這種頂級美味。

蒙古傳統肉食卵石焖肉,用大塊的牛羊肉與鵝卵石混在一起,放在桶裡燒制而成。

臘肉在蒙古語裡稱為“寶日茲”。每年秋冬之交,牲畜膘滿肉肥之時,蒙古牧民如過節一般,家家戶戶都要宰殺牲畜制作臘肉,留待過冬食用。有的牧民喜歡将羊肉置于羊肚内冷凍保鮮,有的牧民則喜歡将羊肉切成細條,挂起來陰幹,等待第二年春天羊瘦不宜宰殺時再美美享用。

煮全羊在蒙古語裡稱作“兀茲”,一般在那達慕、婚禮等重要慶典或招待貴賓時才會制作。它的做法很有講究:将羊去除皮和内髒後,從脊背第七肋骨至尾部截為一段,再割下頭、頸、四肢、胛各一塊,帶尾入鍋,煮熟後取出,按照卧羊的姿勢擺在大長盤裡。端上桌的時候,羊頭要朝向最主要的客人。這道美食的特點在于:雖然從同一鍋裡煮熟,但每個部位的肉味各不相同,能給食客帶來完全不同的味覺享受。

随着農業的飛速發展,除了白食和肉食,谷物食品漸漸變得越來越重要,蒙古人喜歡的谷物食品有奶煮面條、火燒、肉面腸、奶油糕點、油炸糕點、餡餅、包子、火燒、荞面粉腸等。在日益改進的飲食習慣中,另一些俄式菜肴與中式菜肴也獲得了許多蒙古人的認可。

禮儀習俗

蒙古人長期從事狩獵和遊牧生活,性格豪爽、舉止大方,并以熱情好客而聞名于世。在社交場合裡賓客相見時,蒙古人一般都會互緻問候或施握手禮,但獻上哈達要屬一種最正統的禮節方式,同時也是蒙古國最具民族特色的代表性禮節。

◎美麗的哈達

蒙古人通常用獻哈達來表示崇高的敬意。哈達是一種用絲綢、絹紗或棉布制作的“禮巾”,顔色有白色、淺黃色、蔚藍色,一般寬30厘米,長0.5~1米,最長的可達3~4米,稱為“朗脆”大哈達。哈達上繡有“八寶”“雲林”等吉祥圖案。

白色哈達寓意“清白、樸實”,象征潔白純淨的心靈、幸福吉祥的生活、彼此信任的友情;黃色哈達象征尊敬與接納、好運與幸福;蔚藍色哈達象征生活像天空和大海一樣清爽歡快、前程遠大。

薄如蟬翼的絲質哈達

獻哈達時,必須用雙手捧着哈達,鞠躬獻給對方。哈達的長度和獻哈達的禮儀方式取決于接受者的身份或與獻者關系的遠近。給尊者或長輩獻哈達時,身體要略微前傾,雙手捧着哈達舉過頭頂,放到接受者的座位前或胸前。接受者的動作和姿态一般要同獻者一樣,并向對方表示謝意。

蒙古人對狗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除了看門、守夜以外,它跟着主人放牧,護衛牧群應對外來的侵襲,甚至能替主人狩獵。

蒙古人具有熱情好客的傳統,即使遇見陌生人也會以禮相待。他們把酒視為食品的精華,朋友見面常以酒水相待。因此到蒙古人家裡做客,當主人敬酒時,應該痛快舉杯一飲而盡,這樣才能表示對主人的尊敬。如果客人實實在在毫不客氣地痛飲飽餐,主人會感到格外高興,認為對方誠實可交。

蒙古人對長輩特别尊敬。長輩或尊者要坐在西邊的尊位,長輩講話時不能亂插話,長輩發問必須溫和地回答,外出回來要到祖輩、父輩面前請安問好。

◎日常禁忌

蒙古人認為火很神聖,是驅災辟邪的聖物,因此禁止把刀插入火中,禁止用刀撥火,禁止在火上砍切東西,禁止在火上烤腳,禁止往火裡扔髒物,以免刺傷或亵渎火神。由于自古以來随水草而居,蒙古人又特别崇敬水,認為在河裡不能洗澡、洗髒東西,更不能倒垃圾、大小便。

蒙古人忌諱黑色,将其稱為“哈爾”,任何罪惡、不幸、背叛、貧窮等不吉事物都以黑色涵蓋。

蒙古人送禮時忌送帽子,帽子的口朝下則預示着會破壞别人運氣。接遞物品時,需以雙手接遞為敬,也可單獨使用右手,但不能隻用左手接遞,更不能用手指或馬鞭指向别人或接觸别人的用具,那會被視為很不尊重對方。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怪物安托萬  靠分手費能成富婆嗎  我在古代出教輔  我以為我是萬人嫌  當小師妹拿了作精劇本  美漫大幻想  我靠靈田打造美食城  空降迦勒底随後成為所長這件事  穿成耽美文炮灰女配  恩茲華斯禦主的二次元靈子轉移  學姐快住口!  女配武力值爆表(快穿)  我在合歡宗給孔雀孵蛋  快穿攻略反派boss都有毒  穿成暴富女配後,鹹魚出道了  穿成萬人迷後我改邪歸正了  戰神他超粘人  逃生遊戲禁止戀愛[無限]  人在火影領分身  反派團寵三歲半  

已完結熱門小說推薦

最新标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