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後都沒告訴過。那些話,後來楊堅自己回憶記錄下來,經常翻看。都是些關于朝廷的制度的一些改革建議,如官制的改革,甚至還有稅制、兵種等等改革。有些已經開始實行,如階官、勳官的改革,還有如封建諸侯南疆等,當然絕大多數都還隻是停留在這本折子的紙上。
楊堅翻看着,找到其中的一項。
那是一條關于撤消各級總管府的建議,建議中楊林認為總管府适合于開國之初,但如今天下一統,這個制度已經不再适合了。尤其是親王任大總管的制度,越發的不适合。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易風提議應當封建諸侯,而且不能和漢晉時的封建一樣,得把諸侯們封到南疆去,這樣既能屏藩朝廷,也能避免諸侯将來作亂,威脅到朝廷。而撤消大總管府後,單純的州縣兩級區劃,也會讓朝廷中央統治困難,應當在州縣之上增加一級,在州之上可以設路或者是道,或者是行省。之前也有過三級行政,州郡縣,也有過四級行政,行台、州、郡、縣,但不管是三級還是四級,都并不适合現在的情況。
州郡縣三級,有郡太小,州太多的弊端。而行台制度,卻又因為行台尚書令的權責過大,對中央集權極不利。因此理想的狀态,應當是取消郡一級,增加行台一級,但又不能是原來的行台設置。朝廷雖應設行台一級的機構,但又得防止行台權利過大,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設立行台,但不能設立全權統領的官員,得分權而治。可沿用行台尚書省的名稱,或直接改為道和路,在這一級不設如刺史一樣的長官,而是分設三司。皇太孫建議直接設立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設立左右布政使;另設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設立左右提刑按察使;設都指揮使司或稱都司,掌管地方的軍政,設左右都指揮使。三者互不統屬,分别歸轄中央相關部門,每司設二長官,也可相互監督,避免專權。在全國,可以設立十五到十八個左右的省,或者是道或路,由他們統轄全國三百餘州一千餘縣,減輕中央的負擔。
當初易風跟楊堅說這些話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把後來明代時的設置拿出過來。曆史上,隋楊廣時有監察州,唐時有道,宋時有路,不過隋唐時的監察州和道都屬于監察性質,并非行政機構。宋時的咱後來也漸分為帥、漕、憲、倉四司,帥即安撫使,掌軍事民政;漕即轉運使,掌财政兼監察;憲卽提刑按察使,掌司法獄訟;倉即提舉常平使,掌義倉救恤。但因宋代過分集權,因此僅視作中央官吏臨時差遣,有殊嚴格意義之地方官,不過後來各自為政,也完全不同于隋唐時的監察州與道,是後來地方行政分權制度的開始。
宋代的路比起明代的使司還是有些不足之處的,宋代路級的安撫權,既掌軍事又管民政,權責極大。而明代的布政使卻隻管民政,無疑,明代的三使司比起宋代的路,在分權上肯定更進步一些。
楊堅設大總管府,讓諸親王坐鎮,就是為了避免地方權利過大,與中央抗衡。可親王雖然比外臣可信,但一樣會出現地方與中央抗衡,隻不過如今大總管都是皇帝的兒孫,但如果将來皇帝是諸總管們的兄弟呢。就如比将來楊廣當了皇帝,手握重兵的大總管楊林和皇帝之間豈會平靜。
楊堅此時翻出這則建議,實則也已經是在考慮着解決辦法了。
廢除大總管府,改在天下設立道或路,廢除中小總管府,改在路設立統兵的左右都指揮使,在州設立都尉典兵,縣設縣尉。
拿着奏折思慮良久,楊堅召來王海。
“傳朕旨意,即刻召秦州大總管蜀王楊秀入京!”
“遵旨!”
王海退下,前往門下省,讓他們拟旨,然後交由内史省,讓内省省派内史舍人往秦州宣旨。
甘露殿中又隻剩下了楊堅,他起身走到一面牆上懸挂的那副巨大的天下輿圖前面,開始在南疆尋找着,準備為蜀王楊秀找一塊地盤封建諸侯國。既然要撤總管府,那麼現在就要開始,先封建蜀王建諸侯國,然後順勢撤消秦州大總管府,順便,把關中隴右的兵權收回手中。自知道楊林手中握着十餘萬兵馬,楊堅真有些茶不香睡不甜了。(未完待續)r655,!
皇後都沒告訴過。那些話,後來楊堅自己回憶記錄下來,經常翻看。都是些關于朝廷的制度的一些改革建議,如官制的改革,甚至還有稅制、兵種等等改革。有些已經開始實行,如階官、勳官的改革,還有如封建諸侯南疆等,當然絕大多數都還隻是停留在這本折子的紙上。
楊堅翻看着,找到其中的一項。
那是一條關于撤消各級總管府的建議,建議中楊林認為總管府适合于開國之初,但如今天下一統,這個制度已經不再适合了。尤其是親王任大總管的制度,越發的不适合。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易風提議應當封建諸侯,而且不能和漢晉時的封建一樣,得把諸侯們封到南疆去,這樣既能屏藩朝廷,也能避免諸侯将來作亂,威脅到朝廷。而撤消大總管府後,單純的州縣兩級區劃,也會讓朝廷中央統治困難,應當在州縣之上增加一級,在州之上可以設路或者是道,或者是行省。之前也有過三級行政,州郡縣,也有過四級行政,行台、州、郡、縣,但不管是三級還是四級,都并不适合現在的情況。
州郡縣三級,有郡太小,州太多的弊端。而行台制度,卻又因為行台尚書令的權責過大,對中央集權極不利。因此理想的狀态,應當是取消郡一級,增加行台一級,但又不能是原來的行台設置。朝廷雖應設行台一級的機構,但又得防止行台權利過大,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設立行台,但不能設立全權統領的官員,得分權而治。可沿用行台尚書省的名稱,或直接改為道和路,在這一級不設如刺史一樣的長官,而是分設三司。皇太孫建議直接設立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設立左右布政使;另設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設立左右提刑按察使;設都指揮使司或稱都司,掌管地方的軍政,設左右都指揮使。三者互不統屬,分别歸轄中央相關部門,每司設二長官,也可相互監督,避免專權。在全國,可以設立十五到十八個左右的省,或者是道或路,由他們統轄全國三百餘州一千餘縣,減輕中央的負擔。
當初易風跟楊堅說這些話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把後來明代時的設置拿出過來。曆史上,隋楊廣時有監察州,唐時有道,宋時有路,不過隋唐時的監察州和道都屬于監察性質,并非行政機構。宋時的咱後來也漸分為帥、漕、憲、倉四司,帥即安撫使,掌軍事民政;漕即轉運使,掌财政兼監察;憲卽提刑按察使,掌司法獄訟;倉即提舉常平使,掌義倉救恤。但因宋代過分集權,因此僅視作中央官吏臨時差遣,有殊嚴格意義之地方官,不過後來各自為政,也完全不同于隋唐時的監察州與道,是後來地方行政分權制度的開始。
宋代的路比起明代的使司還是有些不足之處的,宋代路級的安撫權,既掌軍事又管民政,權責極大。而明代的布政使卻隻管民政,無疑,明代的三使司比起宋代的路,在分權上肯定更進步一些。
楊堅設大總管府,讓諸親王坐鎮,就是為了避免地方權利過大,與中央抗衡。可親王雖然比外臣可信,但一樣會出現地方與中央抗衡,隻不過如今大總管都是皇帝的兒孫,但如果将來皇帝是諸總管們的兄弟呢。就如比将來楊廣當了皇帝,手握重兵的大總管楊林和皇帝之間豈會平靜。
楊堅此時翻出這則建議,實則也已經是在考慮着解決辦法了。
廢除大總管府,改在天下設立道或路,廢除中小總管府,改在路設立統兵的左右都指揮使,在州設立都尉典兵,縣設縣尉。
拿着奏折思慮良久,楊堅召來王海。
“傳朕旨意,即刻召秦州大總管蜀王楊秀入京!”
“遵旨!”
王海退下,前往門下省,讓他們拟旨,然後交由内史省,讓内省省派内史舍人往秦州宣旨。
甘露殿中又隻剩下了楊堅,他起身走到一面牆上懸挂的那副巨大的天下輿圖前面,開始在南疆尋找着,準備為蜀王楊秀找一塊地盤封建諸侯國。既然要撤總管府,那麼現在就要開始,先封建蜀王建諸侯國,然後順勢撤消秦州大總管府,順便,把關中隴右的兵權收回手中。自知道楊林手中握着十餘萬兵馬,楊堅真有些茶不香睡不甜了。(未完待續)r655,!
皇後都沒告訴過。那些話,後來楊堅自己回憶記錄下來,經常翻看。都是些關于朝廷的制度的一些改革建議,如官制的改革,甚至還有稅制、兵種等等改革。有些已經開始實行,如階官、勳官的改革,還有如封建諸侯南疆等,當然絕大多數都還隻是停留在這本折子的紙上。
楊堅翻看着,找到其中的一項。
那是一條關于撤消各級總管府的建議,建議中楊林認為總管府适合于開國之初,但如今天下一統,這個制度已經不再适合了。尤其是親王任大總管的制度,越發的不适合。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易風提議應當封建諸侯,而且不能和漢晉時的封建一樣,得把諸侯們封到南疆去,這樣既能屏藩朝廷,也能避免諸侯将來作亂,威脅到朝廷。而撤消大總管府後,單純的州縣兩級區劃,也會讓朝廷中央統治困難,應當在州縣之上增加一級,在州之上可以設路或者是道,或者是行省。之前也有過三級行政,州郡縣,也有過四級行政,行台、州、郡、縣,但不管是三級還是四級,都并不适合現在的情況。
州郡縣三級,有郡太小,州太多的弊端。而行台制度,卻又因為行台尚書令的權責過大,對中央集權極不利。因此理想的狀态,應當是取消郡一級,增加行台一級,但又不能是原來的行台設置。朝廷雖應設行台一級的機構,但又得防止行台權利過大,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設立行台,但不能設立全權統領的官員,得分權而治。可沿用行台尚書省的名稱,或直接改為道和路,在這一級不設如刺史一樣的長官,而是分設三司。皇太孫建議直接設立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設立左右布政使;另設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設立左右提刑按察使;設都指揮使司或稱都司,掌管地方的軍政,設左右都指揮使。三者互不統屬,分别歸轄中央相關部門,每司設二長官,也可相互監督,避免專權。在全國,可以設立十五到十八個左右的省,或者是道或路,由他們統轄全國三百餘州一千餘縣,減輕中央的負擔。
當初易風跟楊堅說這些話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把後來明代時的設置拿出過來。曆史上,隋楊廣時有監察州,唐時有道,宋時有路,不過隋唐時的監察州和道都屬于監察性質,并非行政機構。宋時的咱後來也漸分為帥、漕、憲、倉四司,帥即安撫使,掌軍事民政;漕即轉運使,掌财政兼監察;憲卽提刑按察使,掌司法獄訟;倉即提舉常平使,掌義倉救恤。但因宋代過分集權,因此僅視作中央官吏臨時差遣,有殊嚴格意義之地方官,不過後來各自為政,也完全不同于隋唐時的監察州與道,是後來地方行政分權制度的開始。
宋代的路比起明代的使司還是有些不足之處的,宋代路級的安撫權,既掌軍事又管民政,權責極大。而明代的布政使卻隻管民政,無疑,明代的三使司比起宋代的路,在分權上肯定更進步一些。
楊堅設大總管府,讓諸親王坐鎮,就是為了避免地方權利過大,與中央抗衡。可親王雖然比外臣可信,但一樣會出現地方與中央抗衡,隻不過如今大總管都是皇帝的兒孫,但如果将來皇帝是諸總管們的兄弟呢。就如比将來楊廣當了皇帝,手握重兵的大總管楊林和皇帝之間豈會平靜。
楊堅此時翻出這則建議,實則也已經是在考慮着解決辦法了。
廢除大總管府,改在天下設立道或路,廢除中小總管府,改在路設立統兵的左右都指揮使,在州設立都尉典兵,縣設縣尉。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掌握本源 是他的心尖尖 瑾瑾纏堯在心上 20米限定戀愛 小叔,丫頭我放棄你了 七零空間:知青嬌妻被糙漢寵爆了 514651 夜少夫人離婚後好美好飒 正嬌娆 極緻甜寵:墨哥哥别氣,我會乖的 重生胖妞:富婆我要嬌養首輔大人 不訴相思 病弱總裁墜海後被我撿到嬌養了 刀鎮星河 快穿之清朝寵妃日常 415341 福娃奶乎乎:逃荒路上旺爆全家 七零知青:嫁給科研大佬被甜寵了 帶着APP當領主 暗火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