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時候為什麼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卻吃湯圓?
北方人常說,“冬至到,吃水餃”“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冬至跟餃子有什麼關系呢?原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還與醫聖張仲景有關。
東漢的張仲景是一位醫德高尚、醫術高超的大夫,他所寫的《傷寒雜病論》集當時醫家之大成,被曆代奉為醫學經典。有一次他在外出行醫途中,途經白河地區,時值冬季,冰天雪地。白河兩岸的人們缺衣少食,面黃肌瘦,凍得苦不堪言,有些人的耳朵甚至凍傷得很嚴重。張仲景看到這一景象,心裡十分憂慮。他組織鄉鄰子弟在鄉裡支起醫篷和大鍋,在冬至日煮起“祛寒嬌耳湯”分發給民衆,很快就緩解了人們的凍瘡和風寒之苦。這湯有什麼特别的?原來,這“嬌耳”是以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狀,裡面以熬制過的羊雜碎、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做餡兒。喝上一碗祛寒湯,兩耳發熱,渾身暖和,凍瘡也緩解了。後來,這種“嬌耳”的做法就漸漸流傳開來,特别在冬至天寒地凍之時,吃“嬌耳”能祛寒補身,又因為“嬌耳”長得形似耳朵,人們相信以形補形,冬至吃“嬌耳”也就成了養生習俗,後來,這種“嬌耳”又被稱為“餃兒”“餃子”。
而南方人卻不吃餃子,他們常說,“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節丸,一食就過年”。南方人又為什麼在冬至吃湯圓?據史料記載,這一習俗大概在明清時期已經固定下來。這一天的湯圓,又稱為“冬至圓”“冬節丸”,是用糯米粉和面,包上豆沙等餡兒搓成的丸子。因為冬至這一天晝最短,夜最長,人們利用夜裡的時間将冬至圓包好,第二天祭祀祖先,并分送給親朋好友。過了冬至之後,晝逐漸變長,光照逐漸充足,所以,吃湯圓寓意着光明的到來。冬至過後新年将至,遠行的人們準備返鄉,湯圓也象征着團團圓圓。除了湯圓之外,人們還會做赤豆糯米飯、糯糕等衆多美食,并且在冬至這一天喝冬釀酒。,,
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
相鄰推薦:剛下山就被女神騙去領證了 我真的沒想當魔王啊 重生之一劍破空 從音樂劇開始 江塵夏蕊兒 瘋了吧!你管這叫輔助?江塵夏蕊兒 渣男不渣[快穿] 穿梭魂器 雛鷹的榮耀 最強龍魂師 火爆槍神 靈氣複蘇之進化遊戲 美食之大玩家 嬌嬌王妃駕到,撩撥王爺臉紅心跳 冷妃嬌妻:殿下是隻貓 風動翰墨 全唐詩 感化男配後我翻車了 唐才子傳(精)--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 啟禀殿下:太子妃她掉馬啦